从湘潭荣获两项全国最高奖,看大中学校国情观培树——
提案“微小” 家国情长
全媒体记者 陈静
在日前公布的2023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获奖结果中,湘潭大学法学院5名学生的作品《关于促进湖南省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提案》,荣获大学组“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称号;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4名学生的作品《关于VR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与传承的提案》,荣获中学组“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称号。这两项荣誉均为全省唯一,是此次活动的最高奖项。同时,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学生张梓程的作品《关于重视和守护青少年“鼻健康”的提案》入围全国评审环节。
从“政协提案是什么”都不知道,到获得全国最高奖项。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欧爱民坦言,参与其中是最好的教育,与其照本宣科地讲“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如润物细无声地让孩子们习得。
欧爱民院长一语中的。
3个民进会员和一帮孩子
中学组获奖的4位学生张梓程、杨若馨、谭方遒、涂紫涵,都是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中部2107班的学生。他们的班主任魏鹏举和获奖作品指导老师冯思媛、郭诚,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民进会员。因为履职需要,3人平时交流很多。“收到团市委发来的参赛通知,我们3人就想到一块了。”魏鹏举说,当即就和班上的一帮孩子们商讨提案选题。
“孩子们虽然不知道政协提案是什么,但胜在脑瓜子活、点子多。”冯思媛说。大家几次“头脑风暴”,列了研学、课辅、鼻健康、舞蹈、英雄祭奠等10多个选题。最后代表学校提交的选题,就是获奖的两件作品。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10后”对VR技术不陌生,爱玩又是他们的天性,但受疫情、学业重等客观因素影响,孩子们外出游玩机会少。于是,《关于VR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与传承的提案》应运而生。
“VR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新‘田地’,未来也可能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因此,我们更应积极以VR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运用与传承。”郭诚指导孩子们在提案中说,对于红色资源运用与传承,VR技术具备高还原性、高便利性、相对成熟、吸引年轻群体等优势。他们在提案中提出鼓励多方合作、支持技术创新、推进资源建设、把控内容方向等建议。
“获奖消息传来,师生、家长都大受鼓舞,学校新成立了模拟政协社团,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通过参与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参与社会治理,培树家国情怀。”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谭小刚说。
在模拟提案中感受协商民主的魅力
相对于湘潭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就获最高奖项的“兴奋”,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副部长连光阳显得很淡定。他指导法学院的柴轲馨、宁思涵、王慕竹、杨雅钧、阮镇荣5名大学生,提交了《关于促进湖南省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司法保护的提案》。“去年,法学学部也有作品荣获大学组‘优秀模拟政协提案作品’。”连光阳介绍,法学学部还组织全校其他院系一起,牵头成立了湘潭大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并举办了首届校级模拟政协提案大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培养学生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提供了“实战”平台。
据悉,这次活动全国共有157.8万余名青少年报名参加,73.1万余名各级政协委员、思政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征集提案作品57.8万余件。经省级团委审核、推荐,共有875件提案作品参与全国评审。最后,100件作品获评“最佳模拟政协提案作品”。其中,湘潭大学提交的作品脱颖而出,成为全省高校组的唯一一件。
“为了做好这个提案,我们耗时半年,在全省调研了公检法系统以及100多家民企,最终形成了几万字的调研报告。”连光阳说,虽然提交的提案只有几页纸,但背后付出的心血不少。关键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良多。
“我们平时注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模拟体验、实践体验、理论体验中,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欧爱民说,湘潭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创了模拟立法大赛,引导学生完成从“用法”到“立法”的角色意识转换,让学生首次站在“立法者”角度处理问题,并获得丰富的成长成才体验和经验。“模拟政协提案同样如此,让学生参与并了解政协委员如何参政议政,切身感受我们国家协商民主的魅力,从而树牢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此外,欧爱民在传统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的基础上,创立了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当事人模式”,实现了我国法学教育的一个转变:从课堂到实战。像废除“驾考合一”制度、删除“身高歧视”、挑战“出租车特许经营”、质疑“国家药监局医院自制医用氧红头文件”、取消“夫妻投靠户口不合理条件”等“当事人模式”教学事例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只有接触才会熟悉,只有熟悉才会认同,只有认同才会捍卫。”欧爱民说,提高学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熟悉度、感知度、认可度,培养学生正确的国情观,不是靠空洞的说教,只有正确、全面接触国家法治事件,才能真正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主办单位:中共湘潭市委组织部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128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