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详情

湘潭市做好三篇文章、解决三大问题

时间:2022-02-08

  湘潭市做好三篇文章、解决三大问题


  让乡村人才“香”、乡村振兴“活”


  湘潭在线2月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今年1月,省委常委、湘潭市委书记张迎春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刘仲华颁发了“湘潭市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的聘书,“柔性引进”刘院士团队,为“韶山红”茶产业把脉,努力做强“韶山红”,打造“世界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名片产品。这是湘潭一二三产业茶旅融合发展的破题之举,也是湘潭紧扣乡村振兴需求“柔性引才”的一个缩影。


  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金种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乡村“待”有才人出,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集体呼唤”。回应“集体呼唤”,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湘潭市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着力解决乡村人才“不够用”“不适用”“用不好”三大问题,努力让乡村人才“香”起来,乡村振兴“活”起来。


  解决“不够用”,做好“链”字文章。产业振兴是乡村“五个振兴”的“龙头”,舞活“龙头”,满盘皆活。湘潭市围绕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沙子岭猪、湘莲、蔬菜、粮油、水产、茶叶等湘潭特色产业链为重点,积极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


  湘潭是全国生猪养殖大市,人均出栏生猪数、生猪外销率、规模养猪比例、畜产品加工出口、生猪出栏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9年4月29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湘潭市畜牧水产学会共建湘潭特色生猪产业国家级学会服务站。这是湘潭市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学会服务站,也是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在全国建设的首个特色生猪产业国家级学会服务站。湘潭市利用国家级学会服务站,“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常信团队,支持指导湘潭沙子岭猪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与开发。经过多年努力,具有高营养价值、高生长性能、高瘦肉率等特性的第二代品种“湘沙猪”应运而生,系列品种年出栏数已达17.5万头,相关产业链年产值约20亿元。


  解决“不适用”,做好“育”字文章。2021年5月18日,由湘潭市雨湖区、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创办的“雨湖乡村振兴学院”揭牌成立。这是湖南省首家乡村振兴学院。雨湖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搭建“研学产用”一体化的校地合作平台,让学术扎根乡村、让人才扎根乡土,实现人才培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湘潭是湖南省第二科教中心,利用科教优势,湘潭市设立了湘潭市生物机电学校等11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脚踏实地”培育适用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防止乡土人才“水土不服”,近五年累计培育9230人次,其中7家农民实习实训基地获评省级农民田间示范学校。如今,大批培育对象成了当地推广农业技术、增收致富的“领头羊”。


  解决“用不好”,做好“破”字文章。不破,不立。湘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2021年4月24日,“湘雅乡情·专家莲乡行”在湘潭县启动。51名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的专家与湘潭县人民医院进行柔性引进签约并形成合作帮教,将利用节假日和周末时间,自发轮流到湘潭县县乡医院坐诊、查房、带教,并开展医学讲座和健康科普,进行友好交流。截至目前,湘雅系湘潭籍专家轮流来院坐诊超过1000多人次,其中谭利民、彭佑铭、刘石平三位教授成为县人民医院外聘教授,长期在院坐诊查房,通过传帮带,培训青年医卫人才27人,其中4人取得正高职称、23人取得副高职称,并支持县人民医院普外科等4个科室通过省重点专科的复评,新增护理部等5个创建重点专科。“湘雅乡情·专家莲乡行”活动的开展让老百姓不出县城,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一号难求”的省级专家诊治。




主办单位:中共湘潭市委组织部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12868号-1

文明城市人民建
文明城市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