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去年以来,湘潭市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坚持筑牢夯实基层堡垒,打造乡村发展“动力引擎”;坚持外引内培人才队伍,厚植引领发展“智力支撑”;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蓄持续发展“活力源泉”。即日起,湘潭日报、湘潭在线推出“关注县(市)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关注县(市)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系列报道①
湘乡:典型引路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静
3月30日,湘潭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允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建农村中小型项目的指导意见(审议稿)》,允许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承建农村中小型项目。
湘乡市东郊乡石竹村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村级组织。2021年12月,村里成立湘乡振欣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承包了村里4个小型项目,总投资80万元。“3口水塘的维修清淤,一条学子路的拓宽硬化,春节前全部验收合格。”村党总支书记张祖伏说,如果项目外包的话,将近20%的利润就被外面的工程队赚了,现在既能让村里将近100人就近打工,又保证了工程质量,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一举三得。
这是湘乡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鲜活事例。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湘乡市强化党建引领、典型引路、多点发力。去年,湘乡市基层党建工作接受省委组织部调研检查,得到充分肯定,年度考评位居湘潭市第一;乡村振兴涉组业务6项指标先后接受省、市实地考核,均取得优秀评价。今年,湘乡市将以“闯”的精神促重点工作在湘潭有地位,以“创”的劲头促特色工作在全省有影响,以“干”的作风促基础工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以“龙城先锋·党建强基”攻坚行动为统揽,以“8511”计划为载体,打造一批体现湘乡元素、辨识度高、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样板。
党建+产业——
打造集体经济示范样板
“呱!呱!呱!”开春以来,东郊乡石竹村210亩稻蛙综合种养基地里,黑斑蛙叫得可欢了。基地负责人龚锡军忙着将黑斑蛙送货到全国各地。“基地投入1000多万元,每亩产蛙1000至2000公斤,从2018年开始,挣得最多的一年有100多万元。”龚锡军的黑斑蛙卖得好,村里赚了每亩700元的流转费,还有10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石竹村95%的土地被流转,打造瓜果蔬菜基地,发展黑斑蛙、水鱼养殖及垂钓等产业。“通过流转土地、出租村级门面、水塘外包等,去年村集体经济收益突破30万元。”张祖伏算了笔账。
2021年,湘乡市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了泉塘镇泉塘村、山枣镇洪塘村、梅桥镇梅桥村、龙洞镇龙洞村、东郊乡石竹村、金石镇石坝村等6个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样板村,年均创经营性收入30万元。其中泉塘镇泉塘村通过整村流转耕地,发展规模特色种植,引进省级地理标志农产品企业合作经营,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75万元。
近三年,湘乡市成功申报国省财政扶持项目村32个,所有项目村均实现收益10%以上。如东郊乡浒洲村以50万元项目资金入股湖南茅浒茶业有限公司,培育和发展“万岁茶”特色产业品牌,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加固定分红收入6万元。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地区特色,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子,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湘乡市村级集体经济联席办负责人说,去年完成消除薄弱村任务9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238个。
党建+治理——
探索村民自治创新模式
“村民的禽畜得圈养,不然鸡鸭鹅都跑到农业基地上了。”近日,湘乡市泉塘镇泉塘村引进的4家大型农业公司、合作社的老板都反馈了这一问题。
“34个村民议事堂马上开会,告知村民利弊,给村里的产业发展营造好的环境。”驻村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罗润强和村干部合计。按照“村民说事、现场答事、群团协事、代表解事、干部领事、高效结事”六步工作法,村民议事会统一了思想,大家互相监督,自觉将禽畜圈养在家里。“村民议事会成员都是村民代表,让群众办自己的事,大家的自觉性、积极性、凝聚力也强起来了。”泉塘村24组议事会主任高名和感慨道。
泉塘村创新“党建带村务”的村民自治制度模式,坚持“支部建在网格,议事堂建在组上”,成立6个网格支部,搭建6个党员议事平台、6个人大代表履职平台、34个村民议事平台,将治理责任渗透进组入户,让村民自觉参与村级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治安、乡风文明等公共事务。
泉塘村还探索实施党员积分管理制,把党员参与政治学习、组织生活、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细化量化,采取一月一考核、一年一评优的方式进行管理,通过党员议事平台、村民议事平台评定、评分、公示,激发党员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村里有条3.1公里长的柏油小道,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幸福大道”。去年,泉塘村70多名党员自发拿上锯子、锤子,用山上的竹子制作篱笆护栏,给这条乡间小路增添几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桃花源景象。党员动起来后,村民也加入进来。村民吴光荣天天自带砍刀加工竹片,老木匠何立孝和李建开用家里闲置的木材制作了几把木椅放置在沿线。篱笆小道,步步生香。在两边的护栏外,村里还替脱贫户栽培了5万多株茶树苗,形成了2.6公里长的“茶树带”,篱笆小道成为名副其实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幸福大道”。
泉塘村的自治模式是湘乡市“党建+治理”的一个缩影。去年,湘乡市完善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297个村全部制定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党群连心“五个到户”,以“党建+治理”优化网格管理,实现“多网合一”,引导2.2万名党员干部办理实事2890余件。
党建+红色资源——
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标杆
湘乡是陈赓、谭政、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可谓“将帅故里”,红色资源丰富。依托红色资源,湘乡市大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红色标杆。
“围绕‘一核一路一基地’,在龙洞镇泉湖村打造‘大将故里,红色泉湖’,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组成泉湖乡村振兴示范片。”泉湖村驻村工作队长、村第一书记钟志军介绍,村里现已投入263万元,完成党群服务中心改造、4处美丽屋场建设和农电整改等项目,计划再投资900万元完善陈赓故居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基层党建示范村、红色教育先锋村、集体经济领衔村、村级治理模范村、乡村振兴样板村。
公略村则围绕“一核一廊三区”,打造“公略故里,竹海山乡”。公略村现已投入318万元,完成公略红色大讲堂、党群服务中心、美丽屋场和硬化高紫水库环库公路等建设项目,计划再投资800万元完善党建文化广场、乡村振兴阅览室等配套设施,打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动典型,建设全国性的红色革命教育实践基地。
据介绍,湘乡市已编制完成147个村庄规划,打造美丽乡村23个、美丽屋场70个、美丽庭院1.2万户。
主办单位:中共湘潭市委组织部
ICP备案号:湘ICP备19012868号-1